工作坊介绍

比较视野中的灾难与激变:感知与应对

国际人类学工作坊

 

2015年10月16~18日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

 

如何定义“灾难”,人类学有着长久的讨论。灾难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会引起社会震动坍塌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等。然而,人类学的灾难研究所关注的其实是更为宽泛的事件,其中既包括突然与消极的灾变(如恐怖袭击、流行病、空难等),也包括有规划但影响巨大的激变(如改造拆迁、水库工程、移民及牧民定居工程等)。事实上,学者们基于案例已开始反思性地提倡:应在对灾变事件的社会动态性探讨中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野。为深化学理对话和拓展考察视野,本工作坊将引入“激变”一词来形容强烈地影响了一定人群的巨大变迁(消极或积极),而不再局限于通常使用的消极的“灾难”概念。

与灾难一样,激变与生态的改变有关,也必然与其所嵌合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相关。灾难与激变都揭示出一种结构性地嵌入地方语境与人类生活之中的社会脆弱性和风险场景。因此,相关研究不仅要整体性地关注事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还应以过程论的视角来探讨事件的动态演变。这也就要求研究者们应将地方场景纳入思考之中,以便深入地把握理解社会动态性的灾难感知与激变再现,以及人们具体性的实践应对和话语回应。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以民族志的考察为基础,对灾难与激变的发生情境、爆发后呈现的特点、所激发的解释和促生的回应等进行梳理。如此才能超越地方社区、全球经济与政治权力格局的三角结构,从而充分把握社会行动者对灾难与激变的感知及应对。

本工作坊由中、欧、美三个学术区域的学者共同召集参与,拟于2015年10月16~18日在成都举行,旨在成为跨社会文化之比较研究的学术平台,并试图基于民族志研究来促生有益的学术概念及理论框架。在深化灾难与激变的基础性学理研究之时,本工作坊也期望能对应用人类学及相关专业有现实性的促进,最终为人类社会有效应对生活可持续性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与挑战做出贡献。

 

 

Online user: 1